您好!欢迎光临工博士商城

埃斯顿机器人品牌专营店

产品:16    
联系我们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埃斯顿]埃斯顿,完美错过
新闻中心
[埃斯顿]埃斯顿,完美错过
发布时间:2021-04-14        浏览次数:84        返回列表
 埃斯顿机器人

  2019年1月曾经对埃斯顿做过深度分析。整理出来,留作纪念吧!

  ————————————————————————————

  一、 产品&服务

  1、 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

  埃斯顿自动化成立于1993年,2015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2747),官网:www.estun.com。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高端智能机械装备及其核心控制和功能件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已经成功培育当前二大核心业务: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

  (1)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

  公司传统核心零部件业务主要产品包括: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及其完整解决方案、全电动伺服压力机自动化完整解决方案、电液混合伺服系统、交流伺服驱动器、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机器人专用控制器、机器人专用伺服系统。

  数控系统主要下游是金属成形机床,公司与荷兰Delem深度合作,客户群体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的金属成形机床主流厂家;市占率80%以上,是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领域的隐形冠军。数控系统是指,根据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的控制程序,执行部分或全部数值控制功能,并配有接口电路和伺服驱动装置的专用计算机系统。通过利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开关量。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的核心控制部件,下游应用广泛,包括纺织设备、锂电设备、3C自动化设备、包装设备等,公司主产品为通伺服系统,在国产品牌中市场占有率***,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伺服系统是指利用某一部件(如控制杆)的作用能使系统所处的状态到达或接近某一预定值,并能将所需状态(所需值)和实际状态加以比较,依照它们的差别(有时是这一差别的变化率)来调节控制部件的自动控制系统

  (2) 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

  主要包括机器人及集成业务。公司拥有全系列工业机器人产品,包括六轴通用机器人、四轴码垛机器人、SCARA机器人、DELTA机器人、冲压直线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系统,其中标准工业机器人规格从3KG到450KG,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焊接、机床上下料、搬运与码垛、折弯、装配、分拣、涂胶等领域;覆盖汽车零部件、家电、建材、新能源、食品、饲料、化工等行业。公司机器人板块收入多年来始终保持翻倍增长,其中高端应用的六轴机器人技术***,占公司总销量的80%以上,且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率可达80%,具备突出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埃斯顿产品体系(公司官网)

  2、产品结构及历年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布

  产品明细

  2016.6.30

  2016.12.31

  2017.6.30

  2017.12.31

  2018.6.30

  智能装备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

  81.57%

  68.88%

  59.77%

  54.57%

  51.09%

  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

  18.43%

  31.12%

  40.23%

  45.43%

  48.91%

  3、产品市场空间:全球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国内企业助推领跑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行业迅猛发展,2017年中国市场规模约为252亿元。2012年至2017年市场平均增长率达到28%。从产品来看,中国在三大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均***全球: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已突破13万台,连续五年成为全球大应用市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四分之一;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部分技术已可形成规模化产品,并在某些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年度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E

  2020E

  国内市场规模

  206

  252

  302.4

  362

  435

  埃斯顿销售收入

  6.78

  10.77

  14.38

  20.99

  29.33

  单位:亿元

  3.1政策扶持引爆机器人产业市场。2016年工信部、发改委、财政联合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我国“十三五”期间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做出了整体的规划,并为逐步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打造中国制造强国奠定了基础。之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从产品、企业和行业三个层面为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平台建设支持。国家政策出台之后,地方政策也迅速跟进,自2016年来,各省市也颁布了多项促进支持机器人产业的政策以及产业规划。

  3.2 全球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中国市场大有可为

  全球工业机器人发展快速,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持续高于全球。2010年-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年均增速大于25%。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38.7万台,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31%。中国工业机器人自2010年以后需求激增,2013-2017连续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实现高速增长,年均增速大于40%,持续高于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随着我国制造业升级改造机器换人的潮流为工业机器人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3.3 外资品牌销量独占鳌头,国内企业持续发力,提升空间巨大。

  根据产业信息网统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13.8万的销量中,外资品牌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大约10万台,但我国本土企业所占份额仍然较少,仅为3.8万台。我国主要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为新松、埃斯顿、埃夫特、拓斯达,新时达等,其中新松,埃斯顿和拓斯达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较大,年均超过9000台。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3.4 人口红利消失,推动机器人市场需求激增。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几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吗,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开始出现连续下滑,随着我们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员工的劳动成本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工资从2009年的2.68万增长至2017年的6.4万,每年的增长率高达11%。目前四大家族机器人的价格在15-20万,国产机器人的价格稍低一些,经济型的纯国产机器人的均价在8万左右,随着核心零件的国产化,技术的成熟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我们认为价格会进一步降低。与人力成本相比,机器人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而且可以24小时不停运转的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消失也推动了机器人的需求。

  二、公司分析

  1、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1.1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根据IFR对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机器人按产业链可以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生产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我国机器人产业在上游核心零部件上大多数企业仍严重依赖进口,在供应商方面,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下游是系统集成商和行业应用,包括单项系统集成商、综合系统集成商,购买者也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1.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机器人产业技术壁垒高,无潜在进入者威胁。

  1.3替代品的威胁

  目前无替代品威胁。

  1.4来自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外资垄断高端应用,四大家族优势明显。根据IFR数据,2017年在作业难度大、应用广泛的焊接领域,国外机器人占84%;在装配与拆卸领域,国外机器人占86%,国产机器人占比依然较低。从全球机器人产业来看,ABB、发那科、库卡和安川电机这四家企业是工业机器人的四大家族,其中日本企业在核心零部件例如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具有较强的技术壁垒,而德国企业在原材料、本体零部件和系统集成方面有较大的优势。随着机器人行业竞争加剧,国际巨头们也加大投资,提高产能,做好本地化布局,发挥规模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但与此同时,国内也加大自主研发,领军企业有望突出重围。根据工信部的数据统计,中国机器人企业已超过1000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底端,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优势。目前本土机器人企业的代表新松、埃斯顿、埃夫特、广州数控,新时达、拓斯达等,这些公司已在产业链上进行了开拓,在一些核心零部件和本体上拥有自己的研发技术,未来有望加快对国外产品的进口代替。

  2、SWOT 分析

  2.1优势之一: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凸显。公司是国内少数具有数控、电液伺服系统、运动控制与交流伺服系统三大技术平台和一系列完整产品链的企业。公司凭借自身多年在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优势,强势进入机器人市场,短短几年,机器人业务实现高增长,成为国内机器人的龙头企业。

  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以及完整解决方案

  2.1.1数控系统: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产品的外观、质量等方面的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间接地对金属成形机床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要求逐步提高,从而推动了数控系统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数控系统作为金属成形机床控制和核心功能部件,代表了金属成形机床的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数控技术是金属成形机床关键核心技术。我国在金属成形机床产值和产量方面已属制造大国,但仍以生产和使用普通金属成形机床为主,数控化程度很低。2009-2014年,我国数控金属成形机床产量从9300台增长到47000万台,年复合增长38.3%,但数控化率仅13.57%,不仅低于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更是低于世界上其它制造业强国60%的平均水平(日本数控化率高达的97%)。 数控系统市占率超过80%,受益于数控化率提高。从事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研发和生产的国际厂商主要有日本Fanuc、德国Siemens、意大利ESA、瑞士Cybelec等;国内厂商厂商有深圳华德尔、南京泽荣、扬州大祺等。在国内数控金属成形机床市场中,公司的数控系统主要应用于数控剪板机、数控折弯机、数控压力机和数控开卷线等细分领域。在剪折机床数控系统领域,高端数控装置(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基本由荷兰Delem、瑞士Cybelec、意大利ESA三家公司为垄断,公司深度绑定荷兰Delem,是其在中国境内的合作伙伴,其收入60%均来自埃斯顿。公司将Delem的数控装置与自主的交流伺服系统、检测装置和电气控制系统等多个模块整合成数控系统出售,且新开发的SVP 和DSVP 等系列产品也受到市场广泛认可,在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市场占有率80%以上。

  2014年以后各类金属成形机床产量为基本稳定在30万台以上,但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指引下,大力发展高效率、高性能、高品质和高可靠性的数控金属成形机床已是大势所趋。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我国关键工序数控化率2015年达到33%,2020年达到50%,2025年达到64%,因此我国金属成形机床数控化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应的数控系统的市场规模将随着中高端数控金属成形机床需求规模的扩大而保持增长的态势。公司数控系统单套价格约2万元/套,2014年金属成形机床数控化率仅13.57%,假设整机销量保持30万台,按照2020年数控化率50%规划,2014-2020年复合增速24.3%,对应市场空间约30亿元。根据我们推算,公司2017年数控系统业务销售收入约3.4亿,仍有较大空间。

  2.1.2电液伺服系统处于***地位 与数控系统类似,公司的电液伺服系统主要应用于数控金属成形机床。在电液伺服系统高端市场,公司将进口部分核心零部件和自主研发相结合,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整体性能和性价比较高、产品系列全、品种规格多、产品兼容性好,同时具备提供数控系统等其他核心部件及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和一站式售后服务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客户粘性较强。在经济型市场,公司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安全方便。目前,从事研发和生产并向国内金属成形机床行业提供电液伺服系统的企业约有10多家,其中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包括德国Voith、Hoerbiger、意大利Atos,以及埃斯顿。由于市场上液压驱动金属成形机床种类繁多,主要电液伺服系统厂商根据各自产品性能特点和差异化竞争优势,选择进入不同的细分领域。其中,公司电液伺服系统主要用于数控折弯机、数控剪板机、数控转塔冲床、数控液压机、机械压力机数控液压垫等;德国Hoerbiger电液伺服系统主要用于数控折弯机和数控剪板机等;德国Voith电液伺服系统主要用于数控转塔冲床等;意大利Atos电液伺服系统主要用于数控剪板机和数控折弯机等。

  公司的电液伺服系统在国内金属成形机床行业市场占有率较高,具备包含数控系统、交流伺服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等构成的金属成形机床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势,市占率不断提升。2013年,公司电液伺服系统在金属成形机床行业市占率已达到近40%,处于行业***地位。

  交流伺服系统国产替代空间大

  在不断稳固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和电液伺服系统***优势之后,公司积极介入交流伺服系统。伺服系统是交流伺服系统和电液伺服系统的统称,除了电液伺服系统以外,交流伺服系统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交流伺服系统除应用于机床行业外,还主要应用于纺织机械、印刷机械、包装机械、医疗设备、半导体设备、冶金机械、自动化流水线等各种专用设备,以及工业机器人等通用设备,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工厂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将不断增强,3C、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等领域也催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根据中国工控网数据,2016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市场规模达到70亿元,同比增长14%。2017 年传统行业复苏的态势延续,预计仍有 15%以上的增长,同时国家政策对智能制造的大力推动,以及机器人、3C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伺服系统有望保持每年10%左右的增速,到 2020年整个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110 亿元。

  2.2优势之二:重视研发,技术层面实现超车。公司在外资品牌完全垄断的市场环境下始终坚持在掌握核心自主技术。公司现有三大研发中心:以王杰高博士为首席***的机器人研发团队、以钱巍博士为首席***的智能核心控制部件研发团队以及位于意大利米兰的欧洲研发中心。其中王杰高博士为本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执行委员会的中国企业委员,并有来自欧美各地技术***支持团队,公司也与多个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研发合作,强有力的技术团队是公司能够进行自主研发、不断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中坚力量。目前公司员工1440人,其中硕士及博士181人,研发人员499名,占比34%,研发人员同比大增112%(16年235人)。2017年公司技术研发费用8098万元,研发费用总计1.06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9.82%。公司持续多年保持占销售收入10%左右的研发投入,远高于国内外竞争对手,奠定了公司保持技术创新***优势的坚实基础。

  2.3优势之三:积极外延并购,完善产业链和市场布局

  公司在注重自主研发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着外延并购:一方面收购海外技术实力强的公司,提升公司自身技术水平以及技术范围,不断提高公司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并购机器人下游系统集成,扩大公司机器人市场规模。

  收购Euclid LabsSRL,布局机器人视觉技术。公司于2016年出资140万欧元收购意大利 Euclid LabsSRL 公司20%的股权,后者在工业机器人三维视觉技术方面处于水平,有利于整合公司已有二维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推动公司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在机器人工作单元和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逐步提升工业机器人产品和智能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目前公司与Euclid Labs SRL公司合作开发出机器人高精度3D视觉系统,使得随机抓取更加,已在公司SCARA机器人产品上应用。

  收购TRIO,转型升级为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2017年2月,公司全资收购英国TRIO,后者在工业自动化和运动控制领域深耕近30年,高精运动控制器优势突出。此次收购使埃斯顿获得了其核心部件的上游技术,打通了智能装备核心部件的上下游产业链,公司的行业定位将从之前的核心控制功能部件生产商转化为行业高端运动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具备为行业高端大客户提供复杂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借助TRIO的先进技术和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埃斯顿将正式迈入国际***运动控制厂家行列,对未来进攻欧美主流运动控制市场打下了基础。

  持股Barrett Technology,拓展高端伺服和服务机器人领域。2017年4月,公司收购由麻省理工***(MIT)人工智能试验室衍生发展而来的Barrett Technology(收购和增资后持有30%股权)。Barrett专注于微型伺服驱动器(5cm大小)、人机协作智能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研究与制造。通过收购Barrett,可以掌握一体化微型伺服系统关键技术,为进军国外公司垄断的高端伺服应用领域、包括为一些服务机器人提供核心零部件奠定了基础;同时布局了人工智能,助力公司进军人机协同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此外,鉴于Barrett 在康复机器人产品的技术优势,还为进军巨大的康复医疗机器人市场创造了条件。

  收购M.A.i.,增强集成业务。2017年9月,公司以886.90万欧元收购于的德国公司M.A.i.50.01%股权。M.A.i.成立于1999年,在自动化智能制造领域积累了的技术和客户群,客户包括法雷奥、采埃孚、英飞凌、博泽、德马格、江森自控、福缔等著名的欧洲汽车供应商和半导体、机械等领域的公司。这次收购是公司围绕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的产业链延伸,借助于M.A.i.产品和技术平台,推动其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进军德国工业4.0标准下的智能化生产线,数字车间,以及数字工厂业务。让德国先进技术嫁接中国的巨大市场,推动自身市场的拓展。另外,还可以M.A.i.为基地启动埃斯顿机器人在欧洲市场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收购扬州曙光,布局军工自动化装备领域。2017年12月公司收购扬州曙光68%股份,快速切入到军工行业。扬州曙光2017年1-10月,实现营业收入5526万元,实现净利润2242万元,净利率高达40%,同时承诺2017-2020年承诺扣非利润不低于2760/3174/3650/4015万元。扬州曙光现主要从事武器装备用交流伺服系统以及激光仪器设备、机械微电子控制系统、光电仪器等各类军用武器专用自动化设备的科研和生产,技术上在国内处于***地位,广泛应用于军用船舶、车辆、雷达等专用电控设备。收购后双方对接研发,能提升核心部件研发能力。

  两者在运动控制交流伺服系统具有较强协同优势和技术积累,资源整合后该优势在我国高端军用装备自动化应用上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将埃斯顿处于国内行业***的控制系统、伺服系统等自主核心部件技术及研发团队优势嫁接扬州曙光现有交流伺服系统业务,帮助其在现有海军舰炮领域占据的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将产品拓展到陆军武器装备、海警部队装备等领域,并借助扬州曙光多年的军品研发制造和质量控制经验,提升埃斯顿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产品品质以达到军品标准,推动公司整体业务向军工领域纵深发展。

  2.2. 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2.2.1、市场需求风险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装备制造及智能化生产领域。在新的发展阶段,公司制定了"双核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以自动化核心部件的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为核心业务,如果制造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进度不及预期,将会影响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公司将在保持现有业务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附价值高的新业务领域,扩大行业技术***优势,有效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具备协同效应的资源整合,以加快新产品新业务成长速度,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2.2.2、市场竞争风险与国际知名厂商相比,公司在自动化核心部件、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品牌和技术优势的建立方面还需经历必要的过程。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为重要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目标市场,国际知名厂商纷纷在我国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国内相关企业凭借本土化优势和政策支持也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如果国际厂商加大本土化经营力度,以及国内厂商在技术、经营模式方面的全面跟进和模仿,国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公司面临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将继续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坚持产品、经营模式和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

  2.2.3、中美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2018年上半年,"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升级为"中美贸易战",行业普遍认为国内经济将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虽然短期来看,暂时未对公司业务产生影响;但从长远看,国内厂商会面临出口业务的下行压力,从而导致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另一方面,收购美国高端技术标的的难度也在加大。公司将不断巩固技术***地位、大力加强研发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赶超国际品牌,为中国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2.2.4、外延性发展带来的经营风险公司坚持内生性发展与外延性发展并举战略,积极通过对外投资、并购、参与外部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外延性发展。在外延性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项目谈判、项目推进、以及文化差异,导致投资项目的进展及项目持续经营情况不及预期。公司将审慎选择投资合作对象,坚持公司和股东利益优先原则,积极寻求对公司两大核心业务具有协同效应,有业绩支撑的公司的进行收购兼并,力争投资项目持续为公司创造效益。

  2.2.5、经营管理风险随着公司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新项目和新产品业务的不断增加,对公司治理层的整体把控能力和公司内控体系的健全、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不断梳理公司组织架构体系,持续健全和完善公司内控规范,增强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优化各项资源配置,引进高质量专业和管理人才,构建高效团队,不断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将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2.3机会

  国产品牌市占率低,替代空间大根据工控网数据,在2015年,我国伺服市场72%的份额被欧美日品牌占据。其中日系品牌占49.9%,主要是松下、三菱、安川三家公司;欧美系占21.7%,包括西门子、施耐德等;国内品牌(含台湾)份额仅28.4%:以东元和台达为代表的台湾品牌约占据13%的市场份额;内地品牌总共约占据15%的市场份额,品牌有汇川技术、埃斯顿、新时达、华中数控、北超伺服等,除汇川技术规模较大约占6%以外,其他公司份额较为分散,约为1%-2%。我国伺服系统发展较晚,产品规模小、品种少、技术也有一定差距,市场主要被外国品牌占据,但是随着国内伺服产品技术不断进步,本土伺服产品未来有望在进口替代市场取得较大突破。目前,国内本土伺服系统品牌已经在中低端领域实现大规模量产,并且正在逐步通过非标定制向高端渗透。另外,在产品性能能够大部分满足下游需求的前提下,国内厂商有很大的价格优势。目前本土伺服厂商市占率仅为15%,替代空间非常大。

  2.4威胁

  国产机器人企业目前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核心零部件。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讲,控制器、伺服系统和减速器三大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达到70%以上,但是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2016年白皮书数据表明,2015 年我国在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的进口比例高达75%、80%、80%。关键零部件没有实现真正国产化,将直接导致国产机器人成本远高于外国同行,不仅无法形成价格优势,而且很难进行规模生产,限制企业发展。此外,控制系统技术是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国内机器人企业对控制系统技术的缺乏导致无法有效地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对机器人进行二次应用开发,进而无法为客户供符合其需求的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

  三、 财务分析(近6年数据分析)

  单位: 元

  四、 业绩预测和估值指标

  受益于机器人产业景气、公司技术产品优势和产业链布局完整,我们预计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增长,预测公司2018年净利润8865万元,EPS为0.106元,该行业平均市盈率为50倍,我们预计股价在5.3元。

  指标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E

  营业收入

  450,126,802.70

  511,866,727.11

  483,144,103.35

  678,349,722.03

  1,076,503,102.66

  1,438,144,520.00

  营业收入环比增长率

  13.72%

  -5.61%

  40.40%

  58.69%

  33.59%

  净利润

  53,899,867.18

  43,965,784.63

  51,190,500.91

  68,589,624.19

  93,054,044.54

  88,649,272.00

  净利润环比增长率

  -18.43%

  16.43%

  33.99%

  35.67%

  -4.70%

  EPS(元)

  0.06

  0.05

  0.06

  0.08

  0.11

  0.106

  P/E

  112

  82

  50

  预计2019年销售收入增长30%,净利润率按9%计算,2019EPS可达到0.20元/股,市盈率给予行业平均下限40倍,预计合理股价0.240=8元

  五、 技术分析

  日线支撑位在8元。月线强支撑位在6.59。

  注:研究报告仅限用于和群友分享优质成长股,报告不作为投资人的投资依据和报告撰写者的投资建议,股票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报告完成日期:2019.1.17

  更多咨询:埃斯顿机器人




 

联系热线:佘梦圆 联系人:佘梦圆 联系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富联一路98弄6号

技术和报价服务:星期一至星期六8:00-22:00 埃斯顿机器人品牌专营店

返回
顶部